人權、環保 共同精進 企業能不能永續經營?在金融大海嘯後,接二連三的企業危機,倒閉風潮,尤其是創立於1908年,曾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這個連續77年的世界汽車銷售冠軍竟然也面臨關門的厄運;2008年被美國「Fortune」雜誌選為世界500強公司之一,為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亦於2008年9月宣布破產後,全球性的信任危機,讓百年企業也必須重新思考、審思未來的永續經營之道,立基點究竟在哪裡的重要議題。 更嚴重的是,近些年來重大公安事件頻傳,譬如英國石油公司的墨西哥灣油井污染事件,影響所及,使得1.84億加侖的石油流入墨西哥灣,造成無以數計的生物死亡,高達上千億美元的損失。還有台塑六輕大火,鴻海公司的連續13跳事件,都讓幾乎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面臨經營危機,不管是對社會、國家都造成無可比擬的嚴重影響。 事實上,不管是金融海嘯,或是公安事件帶來的企業危機,都只說明了一件事,在現今世界中,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早已超越一般國家的發展。如以台灣佔預算最多的國防部來看,其每年金額是3186億,相較於當年度鴻海的1.09兆,國泰的9,351億的營業額,實在有大的一段距離。換言之,在政府角色、功能愈形縮小,企業愈形壯大的同時,社會意識的覺醒,其實是能代替政府,從環境、人文各方面對企業產生制衡的力量。 從氣候變遷、環保、健康、人權、社區發展,到公司治理的透明化及擁有的誠信,現在,能對企業產生影響的這些決定性因素,早已跳脫過去傳統思維。不僅需要強調社會的公平、企業的社會責任,更需對環境保持友善的態度,讓透明與誠信成為企業的價值核心,才能為企業締造永續經營的立基。基於此,必須藉由制度化的建立,以為企業的誠信作背書,譬如「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的創立,透過透明化規定和要求,訂定標準,讓企業遵守。 再者,國際組織的推動,「鼓勵產業界經由包括公開環保與社會績效等自發性的活動,以改善並致力於整體環境與社會品質的改善。」在2002年聯合國世界永續高峰會中的宣言,正說明了現在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再僅限於是社會慈善或公關工作,而是在經營要件,策略發展過程中,必須同時注意人權、倫理、道德、環境等各層面的和諧發展。 (2010-10-08/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