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稅人權白皮書 提生存與平等權10大改進指標 作者: 韓啟賢 如何保障自己的賦稅人權,避免遭到稅負不公平的待遇?由中華人權協會等單位共同研擬的「建國百年台灣賦稅人權白皮書」今天(7日)出爐,提出生存權與平等權等10項應立即改進的指標。其中,「生存權、健康權與工作權」指標主張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免稅額應不低於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保障基本生存權。 如果遇到賦稅不公該怎麼辦?收到補稅單時,要如何保障自己的賦稅權益?中華人權協會與台大財稅法學研究中心合作出版「建國百年台灣賦稅人權白皮書」,從多個面向以及律師陳長文、名模林志玲等稅務案,說明分析台灣與世界賦稅人權現況、以及賦稅人權的內涵和展望,並由曾任財政部長的監察院長王建煊寫推薦序。 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蘇友辰指出,賦稅人權的內涵有多個面向,重點是要加以實踐,特別是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感受都很重要。蘇友辰說:『(原音)特別是政府的作為與人民的感受。監察院王院長在序文裡頭也提到政府課徵、稽徵首重在便民還有公平,那我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白皮書中並提出賦稅人權必須改進生存權、健康權與工作權、財產權、自由權、平等權、訴訟權和訴願權,以及消費者權等10項指標。被列為第一項的生存權、健康權與工作權指標,主張個人綜所稅的免稅額應不低於國民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保證基本生存權;在消費者權方面,則主張設立納稅人權利保護官,以保障納稅義務人的權利。 (2011-12-7/中央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