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權指標調查 經濟、司法、勞權退步最多 〔自由時報記者楊久瑩、鄭琪芳、廖千瑩/台北報導〕中華人權協會昨發表「二○一一台灣人權指標調查」,儘管有五十八%受訪民眾對台灣人權持正面評價;但個別項目部分,受訪民眾認為經濟、司法及勞動人權則退步最多、同時也名列民眾觀感最不佳的前三名。 中華人權協會於今年八月到十月,透過一般民眾及學者專家兩類分別調查,一般民眾電話訪問一一一五份樣本,學者專家則有一八○人參與調查。 調查發現,民眾對人權的滿意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原住民、政治及老人人權;給予負面評價最高的三項,則以經濟人權最高,其次分別是司法、勞動人權。 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柴松林分析,在經濟部分,賦稅不公的比率年年都成長,許多勞工因為報酬遠不及生產的貢獻,但所賺的每塊錢都得被課稅,成了新貧階級。至於在勞工人權部分,非典型就業的外包勞動增加,讓勞工的安全感被剝奪,加上經濟與勞動影響息息相關,也造成經濟人權退步、勞動人權也跟著退步。 民眾對經濟、司法、勞動人權觀感不佳,財政部官員表示,近幾年陸續提高綜所稅標準扣除額、薪資扣除額等,並調降綜所稅最低三級距稅率,已減輕受薪階級稅負,改善租稅負擔公平性。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則說,調查結果意味民眾對於勞動人權更加重視。法務部則表示,有關民眾對於檢察機關評價較差的部分,將加強改善。 (2011-12-3/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