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聯絡我們
 
‧人權新知
 
‧世界人權宣言
 
高雄國際人權宣言
 
‧人權影音資料館藏
 
‧人權圖書資料館藏
 



楊佳嫻、張娟芬、何景窗、王安頤在"愛的自由式"10年女同志文化跨世代對談現場。(杜宥彤攝影)

"愛的自由式" 臺灣10年女同志文化跨世代對談

〔鳳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台北之家12日下午進行「愛的自由式」10年女同志文化跨世代對談。參與者有《愛的自由式》及《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作者張娟芬、《想回家的病》作者何景窗、雜誌《LEZS》創辦者王安頤,主持人是詩人楊佳嫻。

張娟芬表示,1998年的《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新版有政治人物施明德質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性向等,增補一些新近社會事件,有時代變遷的軌跡。「戲」沒寫完,關於女同志生活細節、有趣的訪談內容,就放在2001年《愛的自由式》。前者是硬著對抗父權文化,後者是迂迴、軟性的。在兩書初版的年代,女同志的資訊、資源較少,有讀者跟她反應過,兩書為不同世代、不同性傾向者溝通的橋樑。

她說,她現在更多的心力放在司法、人權上。1998年如果同志族群要召開記者會之類的,要帶面具遮臉,還要用假名。現在的同志遊行,每年都有幾萬人參加,臉上不是遮掩式的化妝,許多異性戀者也不怕被人誤會,一起走在同志運動中。

張娟芬指出,網路上真愛聯盟不當扭曲教育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內容,反對性別平等教育,誤導家長性別平等教育即是將所有人教成同性戀。

她表示,重視人權,不應該有性霸凌、性歧視,回顧歷史,小眾社會團體的努力,讓社會鋸齒狀的進步,歧視的程度減低。1994年7月25日,北一女兩名數理資優班女學生殉情,事隔16年,相似的事件再度發生,2010年11月29日屏東的兩位女學生殉情。女同志的支持有城鄉差距,在數位有落差的地方,需要更多努力。全台灣的同志團體及性別團體從屏東火車站遊行到屏東縣政府,希望屏東的同志能獲得支持。

張娟芬說,同志諮詢熱線7月16日在台北科技大學將舉辦晚會,歡迎大家參加。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積極推動同志婚姻合法,以及同居關係受到法律保障;現行法律讓同志在生、老、病、死時,同志伴侶備受煎熬。

她提及,當年為了寫書,訪談30位女同志,受訪者限制條件是「有戀愛經驗」,她想知道對女人來說,怎麼樣的女人是有魅力的?要求受訪者講一個戀愛經驗、回答喜歡怎樣的人、說明做過什麼事去追求她。

張娟芬說,兩本書創作時的社會風氣強制男生要陽剛、女生要陰柔,同志族群是打破界線。臺灣最早有T形象的是受美國文化影響的駐唱歌手黃曉寧,她常穿著三件式西裝。

她強調,T、婆不是異性戀的盜版、贗品,她將T、婆視為風格,婆的外表和異性戀女沒什麼不同,婆想吸引她喜歡的T,衣服風格是她散發的情慾。引用受訪者的話「我在成長過程當中,男生根本是不在我眼中的生物,你說我在演,根本沒有劇本怎麼去演」。

6年級生代表何景窗表示,《愛的自由式》文字符合當時她及她同儕的狀態。書中關於T、婆服飾的段落是她自己比較沒認真追尋的部份。「那些人在想像自己跟同性談戀愛時」的穿著,作者的觀察是很有趣的。她較認同雌雄同體的風格。

她說,「我在高中發現自己對女生身體比對男生身體有更多的想像」,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焦慮,像逛百貨公司要不要牽手、公共場合兩人要如何一起出現不會尷尬、職場上另一半的男女朋友等等。職場上T的內衣被女同事看到時,外型、探聽生活細節等,各式各樣的場域,還是有格格不入的距離感。

7年級生代表王安頤說, 2000年左右讀張娟芬的書,「感覺是真實的自己」,現在再重看,十年後身旁友人們婆變成T,T變成婆,跑去結婚的也有。「因為我不男不女,我只好不分」。

她談,「不分」的族群沒有框架,很難歸類,十年前該群會被排斥,現在該群是主流,7年級世代女同志反而不太歡迎極端的男性化、女性化打扮。

王安頤觀察,傳統產業如銀行、醫院的T會被調侃,發展上受侷限,娛樂、藝術界的朋友對於不同性傾向者較友善。職場上,男同志間會互相幫忙,女同志較冷漠,不會主動對其他女同志伸出援手,在團結互助方面沒有合作,女同志讓自己族群處於弱勢。

張娟芬指出,男同志是招搖高調的、女同志低調、異性戀介於兩者中間。1999年的國片《美麗少年》,男同志對於生活,甚至生活細節部份採取大方公開的態度。她的成書30位受訪者,採用匿名方式,「當大家都很低調,那個網路無法建立」。同性戀者出櫃仍非易事,讓他們知道身邊或附近存在與自己一樣的人,自己是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群體的一部分,這種感覺非常重要。

關於女同志如何認識對方,她說,80年代末替代管道是婦女團體,學校是女研社。現代是網路,因其匿名性,進可攻退可守。最新的是iphone的grindr。

王安頤說,女同志交友網站有to-get-her、DearBox、2girl;Facebook上有興趣的對象直接寫上女生;早期奇摩交友也有很多人玩。七年級生喜歡跑T吧,她去過Esha,在它門口認識到女同志朋友,透過朋友又交到更多的朋友,實際生活中交友後就懶得上網了。

何景窗指出,主持London Calling是將留學女同志生活現況帶回臺灣,透過藝術、文學品味的交流讓大家更認識女同志。她去廣州也看到中國女同志關於婚姻形式開放的討論,一位男同志與一位女同志結婚,不是感情基礎的婚姻。臺灣對於「女同志生活細節配套的東西上有很多要去做的」。

王安頤稱,在美國參加過同志大會White Party,希望將在陽光下交朋友的友善環境,在臺灣推行,因此創辦女性派對「女人國」。臺灣的同志遊行參與人數是亞洲最多,韓、日、內地的同志們都會來參加。內地新聞限制不得用中文宣傳同性戀,中文報紙上也不能出現同志相關報導。

她說,創辦《LEZS雜誌》,紀錄不同時代女同志的生活,關於藝術、潮流、拉子的生活型態。名人參與男同志活動較多,該雜誌也希望名人知道女同志也需要支持。


(2011-6-12/鳳凰網)

 
  2009 2010 2011 2012
 
6/12 :"愛的自由式" 臺灣10年女同志文化跨世代對談 (鳳凰網)
6/12 :環團夜宿立院 反對核四追加預算 (台灣立報)
6/14 :冤賠法三讀可回溯五年 (聯合報)
6/14 :立院通過 復康巴士不限設籍 (中央社)
6/15 :新法允保險業蒐集敏感個資 人權團體質疑病歷恐遭濫用 (NOWnews)
6/15 :資源爭議喬不攏 自治法未過 (台灣立報)
6/16 :《人間百年筆陣》平權家庭新面貌 (人間福報)
6/16 :食品安全是基本人權!塑化劑風暴中的人民怒吼 (人權學堂)
6/17 :後法官法時代的司改難題 (中國時報)
6/17 :狗仔跟拍釋憲 網路直播辯論 (中國時報)
 
人權學堂 ∣Human Rights Learning Studio

位置:高雄捷運O5/R10美麗島穹頂大廳方向往出口9
Position: Kaohsiung MRT 05/R10 Formosa Boulevard Hall Exit 9
郵寄地址:81249高雄市小港區大業北路436號
Address: No. 436, Daye North Rd. S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49, Taiwan
電話Tel:886-7-2357559∣傳真Fax:886-7-2351129
Email: hr-learning@ouk.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