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定新制上路 身障者霧煞煞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制度預計101年7月上路,這項制度的變動關係到107萬名身障者和潛在障礙者的權益,然而26日立委涂醒哲、陳節如及民間團體舉行的公聽會上,許多身障者對新制度的實施完全不知情,公聽會上聽得一頭霧水。
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制度將現有的16類障礙類別,轉換為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精神與分類的8大類,未來身心障礙證明申請、各項福利與服務,將依據醫事、社工、特教等人員籌組專業團隊,在ICF分類架構下完成鑑定報告、需求評估結果,提供身障者適當福利與服務。
制度更改攸關身障者權益,然而,身障者卻對鑑定新制霧煞煞。內政部社會司長黃碧霞回應,將編列費用製作宣導短片,讓身障者了解身障鑑定新制的內容。
距離新制度實施僅1年3個月,至今仍未公開資訊,身障者、民間團體心急如焚。殘障聯盟秘書長王幼玲說,過去對身障者都歸咎於個人責任,社會對身障者多不友善。不過,ICF強調身障者的社會參與,身障者對改制充滿期待。然而,目前的評量標準、項目卻還在研究階段,他們看不到完整內容。身障團體不但無法觀察、參與,也看不到任何計畫。王幼玲強調:「我們不要山寨版的ICF。」她串連現場70幾名身障者,向政府喊話:「資訊公開、共同參與、編列預算、許我未來」。
對於身障者、民間團體的疑慮,黃碧霞在公聽會上,報告目前台灣版ICF的進度。去年針對5個縣市、700多個個案做試驗,仍然不夠,今年將和衛生署合作,再追加1萬個個案,將台灣版的ICF做得更完整,初步結果預計年底出爐,屆時再針對不足之處修正。同時也會訓練專業的社工人才,因應明年度的新制實施。
(2011-4-27/台灣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