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友善校園 將整合社會資源 陳祥麟/臺北報導 打造友善校園,不光是學校的責任。教育部最近修改「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將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整合、引進社會資源進入校園,發揮學生輔導體制「交互作用,整合發展」的功能。訓委會表示,以往推動友善校園,由於各縣市標準不一,資源分散,欠缺整體規畫,未來希望能整合各界力量,聚焦方向。 訓委會表示,友善校園從九十三年推動至今,已屆滿六年,當初是為了實現「把每個學生帶上來」的理念。但近年來社會環境變遷加劇,學生背景和需求條件落差擴大,學校推動各方案,僅達到「減緩惡化程度」的功能,和原先理想仍有差距,加上教育部各司、處和縣市政府因應校園環境變遷,推動各項新措施,雖然達到某種成效,但因各自主政,導致統合不足、配合困難等情況,這次修改「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就是要整合資源。 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有四個面向,「體現生命價值的安全校園」方面,將建置生命教育學習網,並把生命、人權及性別平等教育主題,納入教師在職進修;「建立多元開放平等教育」面向,將培訓社區教育種子教師,並舉辦中小學家庭教育活動等。 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校園」方面,將鼓勵社區志工、退休教師及專業人才,參與輔導弱勢學生等;「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面向,鼓勵學生社團參與社區志工服務等。 訓委會表示,希望縣市政府、學校能和社區攜手合作,建置照顧弱勢學生機制,發展具特色且永續的品德教育校園文化。 (2011-4-10/國語日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