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鬥士 蓋斑鬥魚吃孑孓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21日電)台灣原生蓋斑鬥魚由公魚挑起孵卵及育幼重擔,彼此情投意合看對眼才會交配。成年蓋斑鬥魚1天可吃300隻孑孓,是環保鬥士。 蓋斑鬥魚主要棲息於水草茂盛的靜止水域,以往分布於溪流與溝渠,後來因農藥或殺蟲劑等環境污染,及棲地變遷,使生存量逐漸萎縮。 新北市農業局今天公布復育成果,10多年來復育努力,蓋斑鬥魚終於在民國98年,由「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除名。 鬥魚平日生長在田溝、池塘、沼澤,以吃蚊子幼蟲孑孓維生,可幫助防治登革熱。 88年起投入復育的瑞芳區吉慶國小總務主任時德平,有豐富的復育經驗,許多國小老師向他請益技術。 農業局與教育局合作,將吉慶國小等納入「諾亞原生溪魚學校」復育蓋斑鬥魚,時德平說,透過5、6年級的20名「原勇士」投入原生蓋斑鬥魚復育,大家樂此不疲。 時德平說,75缸的蓋斑鬥魚除要防範飛鳥天敵的威脅,魚卵產出後要將母魚隔離,成長2週後要隔離公魚,完全由人工接手。 「原勇士」李子瀅說,以活體豐年蝦餵食魚苗,並要注意水質,這時是復育成功的關鍵。成魚可吃孑孓,「現在我們上廁所不必害怕蚊子咬了。」 「原勇士」詹寅生說,不但大魚吃小魚,魚苗還會互咬殘食,甚至吃到噎死,這時必須分缸。 時德平說,復育成活率低,一胎魚卵600顆頂多存活6尾小魚,有時候也會全缸覆沒。 (2012-12-21/中央社)
(2012-12-21/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