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昨日舉辦「實在年代-迎向永續」座談會,由錢永祥教授(中)、李丁讚教授(右)與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主講「實在年代的社會應是怎樣的面貌」議題。(鄧博仁攝)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座談 文林苑案 學者批過度單一發展 犧牲弱勢 台北市府拆遷士林王家的爭議,引發社會關注,清大社會所教授李丁讚昨天抨擊,北市府的作法罔顧公平正義與居住人權,猶如苗栗大埔農田事件的翻版。政府配合建商與資本家圈地,背後結構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台灣過度朝向工業化與都市化單一發展,犧牲社會邊緣人、農民與在地產業的權益。 他也呼籲,台灣社會必須尊重多元價值與多樣生活方式,讓人們可以適性自在生活,不然還會製造更多社會暴力與苦難。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昨天舉辦「實在年代:迎向永續」的系列座談,探討當前的實在年代下,如何突破台灣的發展瓶頸,從心動走向行動的策略與方向,邀請李丁讚、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與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與談,分別從哲學、社會改造與媒體記者的實踐等角度切入,分析當前社會的問題,建構台灣社會力,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與會者也討論士林王家拆遷的議題。何榮幸表示,王家拆遷案是公民媒體、主流媒體共同呈現社會真相的重要案例,一開始由苦勞網等獨立媒體帶頭關注士林王家報導,之後引起主流媒體的大幅關注,發揮影響力,迫使公部門坦承疏失,承諾修法以保障居住人權。 何榮幸強調,當前社會是分眾與價值多元的時代,主流媒體很難再具有全面性影響力,但公民媒體和主流媒體各有不同的感染力與影響效果,彼此輪流接棒說故事,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除了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的合作,何榮幸也提到當前媒體的角色,應該以謙遜態度向社會學習,記者充實各個領域的專業能力,轉化為報導的專業力量,提供社會共同關心公共議題的養分;此外,就像李惠仁以六年時間追查H5N2禽流感疫情一樣,主流媒體、公民媒體記者未來應積極從事調查報導,透過調查報導的力量以發揮媒體功能。 錢永祥則從哲學途徑思考探討當前社會的「道德進步」的方向與指標,主張排斥暴力與關注苦痛是人類道德意識的核心。 也說,多元社會本就有多元聲音與衝突,多元衝突是社會常態,不能老是用對抗的方式解決,但文林苑事件卻還是走老路子。台灣缺少化解不同意見與利益衝突的體制,朝野政黨都是體制問題的禍根。 (2012-04-01/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