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聯盟讓婦女走出廚房、關懷社會,以堅韌的力量推動環保。(本報資料照片)
|
主婦站起來 環境政策扮推手
成立廿五年的主婦聯盟,原由一群媽媽志工組成,當時念頭很單純。七○年代起,台灣社會接二連三發生如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等重大公害,台大教授張國龍夫人徐慎恕發覺,食物牲畜海鮮出現安全疑慮,「吃貢丸很可怕,蝦子也不放心,家庭主婦是家裡負責買菜、管理營養的人,怎麼會這裡也不對,哪裡也不對?」光是言論質疑不如實際行動,於是她號召親友成立志工團,一九八七年成立主婦聯盟。
董事長陳曼麗表示,主婦聯盟最主要是讓婦女「走出廚房,關懷社會」,以家庭主婦最多;現因晚婚族、不婚族比例攀高,成員開始多元化,包括單身熟女以及約十%的男性如退休族等的加入,目前志工數約兩百人。
陳曼麗回憶,有一次被派去參加桃園觀音鄉鎘米事件公聽會,本來很忐忑自己不懂,但她發現,公聽會裡各界專業人士都有,甚至包括切身的受害者,參與到最後,對農田水利、耕種土壤、金屬毒害等都瞭若指掌。
一九八九年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主婦聯盟當天騎腳踏車送垃圾到環保署,沒想到在集合地點、台大校門口卻掛滿抗議布條,原來大陸發生了六四事件,「大家平常為家庭奉獻,我第一次感覺掉入了歷史的脈絡,醒悟到很多的參與,是和整個社會連結在一起的!」
「不要小看婆婆媽媽,她們是最熟悉社區學校的人。」台北街頭垃圾處理,她們參考日本垃圾分類,以舟山路台大宿舍開始示範做起,成員、前台大教授王澤鑑的夫人王保子更當起「環保傳教士」,一人一戶宣傳,發動「垃圾樹」、「垃圾船」等活動,多年下來終於使台北市政府和環保署落實垃圾管理和源頭減量政策。
讓陳曼麗欣慰的是,主婦聯盟和環保團體的合作至今,政府已不敢輕忽環境決策。媽媽志工雖不強勢,但卻有最堅韌的力量,且主婦聯盟包含性大,「有些媽媽下午四點一到,一定要離開回家煮飯;也有一半成員不上街頭,因為搖旗吶喊不是她們想要的方式。」這些都被允許。
長期關注環境,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率、綠色消費、永續農業、水資源、再生能源及反核等,這群婆婆媽媽組成台灣第一個以女性角色推動環保的非營利組織,對台灣社會影響之大,有目共睹。
(2012-09-29/中國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