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聯絡我們
 
‧人權新知
 
‧世界人權宣言
 
高雄國際人權宣言
 
‧人權影音資料館藏
 
‧人權圖書資料館藏
 



▲許多都更案發生許多侵害原住戶人權的問題,不願都更的民眾被視為「釘子戶」,建商認為這些少數住戶為私利不顧多數人的意見,犧牲了「公共利益」。圖為基隆路與光復南路交叉口。(圖文/楊萬雲)

剷除惡法 都更利益還人民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近年大肆開展的都市更新,以「公共利益」為名,卻在過程中發生多起侵害原住戶人權的爭議。不願參與都市更新的住戶透過訴訟、抗爭,捍衛自身權益;無法如期推行都更的建商認為這些少數住戶為了私利,犧牲了「公共利益」。

長期關心土地開發問題的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指出,許多重大建設都以「公共利益」為名,強調正當性,但公共利益卻沒有受評估,導致公共利益的詮釋權落在有權力的人手中。他以土地為例說明,土地不僅有經濟意涵,還有環境資源和個人主觀賦予意義,也就是那稱之為「家」的意涵。不過,政府和財團卻只著重在第一層意涵。換句話說,由財團或政府提出的公共利益,立基於「經濟」面向,卻沒有以更高的層次思考土地能提供的價值,以及對人的重要性。

廖本全一針見血地指出「就算只討論經濟意涵,也應該說清楚開發的成本效益,透過檢視成本效益,可以發現多數利益進了誰的口袋,而為了創造這些利益,又搜括了誰的家當?」

在都市更新的案例中,時常可見建商強調「多數人」同意都市更新,因此必須維護「公共利益」。廖本全反駁,都市更新涉及人權問題,不是數人頭就可以決定的,他強調:「以多數民意去搶奪少數人的權益,就叫做不正義。」

追求好生活 成了追逐利益

當建商動輒在都市更新案子中獲利數十億時,都市更新究竟是滿足了公益或私利,恐怕還有爭議。政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張金鶚也指出,都市更新原本是為了改善環境,讓人住得更舒適,換句話說,「人」才是都市更新的核心。但是現在的都市更新卻成了建商賺錢的手段,許多只需拉皮整建的住宅,卻被拆除以換取容積獎勵,完全違背都市更新的原意。

都市更新讓很多人都感覺是美好的,參與其中更能獲得很多的利益,但是有不少參與都市更新的人卻因為不願意都更而被迫忍受搬遷之苦,都市更新背後所隱藏的問題並沒有表面上呈現的如此美好。圖為機場捷運A1站圍牆。(圖文/楊萬雲)

另一方面,建商與住戶間的不信任、住戶間的不信任,及住戶對政府的不信任,導致都市更新的過程非常不愉快。張金鶚表示,原本要讓人住得更舒適,結果成了利益追逐的遊戲,搞得烏煙瘴氣。

建立新機制 讓人民當主角

如何恢復都市更新本質,創造真正的公共利益?廖本全建議應該建全實質的公民參與機制,在都市更新規劃之初便讓 民眾有參與的權力。「透過多方的討論,才能釐清何謂公共利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王鴻楷也強調,公共利益指的是對公眾有利的東西,但在多元價值的社會中,什麼是「有利」,沒有一定標準,需要透過對話來釐清。

不過,目前都市更新的審議過程充滿瑕疵,相當缺乏公民參與,不同的聲音無法被聽見,問題層出不窮。例如都市更新「審議」並不需要委員到場現勘,而多數委員也並沒有時間深入了解案子,若沒有民眾到審議會中陳情,案子幾乎都能順利通過。

「雖然目前法規有納入公民參與機制,但都是敷衍式的參與。」廖本全直言,這種行禮如儀的跑程序說明會或公聽會,在美國學者Sherry R. Arnstein於1969年提出的「公民參與階梯理論」分類中,根本不能稱之為公民參與。

除了強調公民參與,攸關人民權益的審查也必須更謹慎。廖本全認為,審議過程必須要求建商針對各種都更的必要性說明清楚。例如都市更新可能是為了改善居住空間,增加安全性,那建商必須說清楚目前的安全問題,更新後如何改善,否則無法衡量都更的必要性。

張金鶚建議,政府應改變過去公辦或自辦都更的方式,鼓勵第三部門投入都市更新的規劃工作中,由第三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讓權力分配更公平。另一方面也可鼓勵民眾組成委員會,委託專業者代為實施,但決定權仍在民眾身上,避免自辦都更中,建商握有決定權的狀況不斷發生。

張金鶚也強調,房市沸騰一部份因為金融機構在背後推動,貸款給投資客或建商,讓投資客買房、炒房,一邊讓建商蓋樓。但都會區一直蓋房子,一般人又買不起,其實只是資源浪費。政府應有效利用資源,清查空屋數量並且有好的釋放空屋政策,健全出租市場,讓買不起房的人租屋;搭配房市資訊透明、稅制改革、金融機構放款管控等政策,以健全整體房市。

而最終的問題,仍在於錯誤的法規須修正。王鴻楷指出,目前的法令偏向建商,容許建商以多數欺壓少數。廖本全憂心,如不修法,政商結構持續從中獲利,許多基層的承辦人員明知惡法不合專業,卻只能無奈執行,文官體系若只為政策服務,公僕也只能被訓練成官僚。最後導致政治凌駕專業、文官體系崩潰。

廖本全與王鴻楷不約而同指出,政府必須反思以土地高度開發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是否能稱作進步?尤其是當這樣的開發模式,已抹煞了真正的公共利益,甚至犧牲人民的權益,衍生出更大的分配不正義。


(2011-8-18/台灣立報)

 
  2009 2010 2011 2012
 
8/13 :擴大白海豚保育區 需再研議 (中央社)
8/13 :動保人士催生動保司 (自由時報)
8/14 :「蘇案」邁入第20年 台灣應思考無罪推定原則 (新頭殼newtalk)
8/14 :無礙設計考量族群比例 (台灣新生報)
8/16 :擒狼!「擴大DNA採樣」呼聲再起 (聯合晚報)
8/16 :女生可以MAN 刻版印象要改變 (生命力新聞)
8/17 :治愛滋部分負擔? 人權團體批政府背信 (自由時報)
8/17 :生育率也是人權問題 (中國時報)
8/18 :愛滋年齡降 民間憂預防.醫療經費少 (公視午間新聞)
8/18 :剷除惡法 都更利益還人民 (台灣立報)
 
人權學堂 ∣Human Rights Learning Studio

位置:高雄捷運O5/R10美麗島穹頂大廳方向往出口9
Position: Kaohsiung MRT 05/R10 Formosa Boulevard Hall Exit 9
郵寄地址:81249高雄市小港區大業北路436號
Address: No. 436, Daye North Rd. S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49, Taiwan
電話Tel:886-7-2357559∣傳真Fax:886-7-2351129
Email: hr-learning@ouk.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