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敬師月反霸凌 青少年:很瞎 朱芳瑤、葉芷妘/台北報導 去年以來,校園霸凌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引發社會關注,教育部端出防治校園霸凌策略,但有青少年直呼實在「很瞎」。例如,教育部喊出推動敬師月、祖父母節、辦理師鐸獎「重振校園倫理」,在一項三百人參與的網路票選中,被選為解決校園霸凌的最「瞎」政策。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回應,每項業務各有核心重點,祖父母節、師鐸獎和重振校園倫理有關係,但不密切,不是防治校園霸凌的主要推行項目,青少年可能有所誤解。他強調,反霸凌是從法治、生命、人權教育來重振校園倫理。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過去兩個月舉辦三場「校園霸凌」審議民主會議,邀集廿五位有霸凌相關經驗的青少年及十二位各界專業人士與談。昨日公布會議意見,並將遞交建言書給教育部。 與會青少年分析校園霸凌問題的因素包括,師生關係崩解,學生普遍不信任師長,傾向自行解決問題。校園獎懲系統失能,學生對記過處分無所謂。學生對各項霸凌政令反感,認為只是政府在「喊喊口號」。學業成就差者不受尊重,教育現場封閉、校方堅持「家醜不外揚」等,都是無法根除校園霸凌現象的原因。 台少盟指出,依據教育部公布防治校園霸凌的工作重點,重振校園倫理、營造友善校園、禁絕校園霸凌為三大主軸,也包括推動多年的敬師月、師鐸獎,以及祖父母節等,令人質疑流於形式及口號。 「真的『很瞎』,政府跟不上時代」,一名與會吳姓青少年認為,反霸凌政策制訂過程,沒有問過學生真正的想法。他坦言自己霸凌過同儕,最深的感觸是,有些老師以成績將學生分類,認為好學生就等於好榜樣。而他自認行為表現得不錯,但可能學業表現不佳而未獲師長肯定。 (2011-8-12/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