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障礙設施完善與否,是衡量國內公共建設進步的重要參考指標(圖片提供/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
強化無障礙設施 打造身心障礙者「行無礙」環境
記者江羚瑜/綜合報導
無障礙設施是衡量國內公共建設進步的重要參考指標,近年來,台灣出現低底盤公車、捷運站也設置無障礙電梯出口,不過走出台北市之後,立即感受到各縣市的無障礙設施參差不齊,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表示,儘管台北市的無障礙設施環境較為完善,仍期盼各縣市能給予身心障礙者室內及室外「暢行無阻」的活動空間。
許朝富表示,現今的無障礙設施雖然種類多元,卻不一定符合各障別需求,以視障者為例,儘管各地設置導盲磚,然而視障者該如何獨自找到導盲磚,甚至有標示卻不清楚,無法引導視障者至正確的方向;至於聽障族群也不一定找得到各站清晰的識別標示,肢障者在公園、捷運、騎樓等室外行進時,更不見得設有完善的無障礙坡道或扶手,對身心障礙者是否真的感到便捷,實在有待商榷。
以古亭站共有九個出口為例,卻只有一個無障礙電梯出口,對輪椅族來說,若前往的目的地若非正好從此無障礙電梯出口出站,幾乎必需花三倍的時間繞行,才能順利地離開捷運站,許朝富認為,實在造成身心障礙者諸多不便,然而走出外縣市更是寸步難行,反觀國外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參考案例,都是適合政府單位可諮參考的重要方向,故衷心期盼未來實施各項公共建設時,別忽視了身心障礙者的基本權益。
許朝富指出,多數人較重視老人或小孩等行動不便者,因此較易忽略身心障礙者對無障礙設施的需要,其實,身心障礙者不光是需要「行無礙」的活動空間,也有像一般人旅行的渴望,故過去也曾規劃無障礙設施的旅遊路線,因此呼籲各界多多關懷身心障礙者「行」的權利,才能使台灣的公共建設規劃更為完備。
(2011-5-25/NOW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