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20年來首度大選 錯失民主轉型契機 緬甸7日進行20年來的首度大選,但是這場大選不但民主人士批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呼籲抵制,國際社會也大多不以為然,譴責緬甸錯失了展開民主轉型和全國和解的契機。 ◎緬甸新選舉法排除民主人民 緬甸上次在1990年舉行的民主選舉,由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大勝,但軍政府不願交出政權,不但取消選舉結果,還打壓並軟禁翁山蘇姬。這次大選,緬甸軍政府早在2年前藉由新憲法公投,讓軍隊不必經由參選就能取得國會四分之一席次。接著又在今年3月公布政黨登記法,規定政黨內若有成員在監獄服刑,政黨就必須解散,重新登記;但若重新登記,所有遭到拘禁的成員就不再是黨員,也失去參選資格。 這項新法導致包括翁山蘇姬在內的民主人士,都被排除在選舉之外。她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則因認定選舉不公,抵制大選,拒絕重新登記,已在5月被迫解散,另外還有部份政黨也遭查禁。翁山蘇姬表示,緬甸軍政府依舊握有大權,因此公開表示拒絕投票,並透過律師向支持者傳達軟性抵制行動。 ◎拒絕外國媒體採訪 選舉不公引發批評 包括聯合國、東南亞國家協會、歐洲聯盟、美國、法國、澳洲和印尼等國,都呼籲緬甸舉行自由民主選舉,並確保大選的全面參與性。但軍事政府的回應卻是加強武力部隊、維持治安,並拒絕讓外國媒體入境採訪選舉。中國大陸新華社與多家西方通訊社,透過雇用當地記者進行報導,還有部分媒體申請觀光簽證,進入緬甸暗地採訪。一名日本記者從泰國非法越界進入緬甸,結果遭到逮捕。 未能符合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緬甸大選,遭到美國總統歐巴馬帶頭的批評,認為這次選舉不具備可信度與合法性,呼籲緬甸軍政府釋放包括翁山蘇姬在內的所有政治犯。另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萊斯(Susan Rice)也一致表示,這次選舉有瑕疵,未能反應緬甸人民的意願,並譴責緬甸再度錯失一個朝向民主邁進、並改善緬甸人民生活的重要的契機。 ◎軍政府將持續掌權 民主轉型難以期待 緬甸軍政府在1962年上台,至今已統治緬甸長達48年。由於緬甸議會25%的席位已保留給軍方,未來緬甸總統還必須提名3名現任將領出任部長,這顯示緬甸軍政府仍將把持權力,議會只是軍方表現民主的橡皮章。 雖然歐美國家仍然支持翁山蘇姬以及民主力量,但經濟制裁似乎已經發揮不了 作用。緬甸軍政府積極突破外交封鎖,除爭取對緬甸更有影響力的東協投資外,還靈活運用地緣優勢,爭取中國與印度的雙邊支持。有了中國在經貿和軍售議題上提供協議,甚至聯合國就緬甸侵犯人權要實施制裁的情況下,中國都能挺身而出,祭出否決權,為緬甸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對緬甸的譴責和制裁,都難以產生效果。 緬甸大選已結束,但西方民主體制並未因此確立,外界也很難期待緬甸因這次選舉有所變革。 (2010-11-10/中央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