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Home
聯絡我們Contact us
Human Rights Data
「接軌國際人權發展,德、加、智利人權博物館館長共聚景美園區」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31123 09:58:31) 由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辦,東吳大學承辦之「國外人權博物館學者交流座談會」於11月22日(五)上午10時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舉行,並由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黃默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加拿大人權博物館執行長斯圖爾特.莫瑞(Dr. Stuart Murray)、德國柏林霍恩舍恩豪森紀念館館長霍柏杜斯.肯納比(Dr. Hubertus Knabe)、智利記憶與人權博物館館長里卡多.布羅德斯基(Mr.Ricardo Brodsky)出席,並分享各國博物館如何透過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來保存、記錄人權創傷記憶與進行教育推廣工作;另有超過近百位臺灣政治受難者、人權團體、學者及青年學生等共襄盛舉。 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表示,政治受難者過去的歷史傷痕,應予正視,還原真相,讓記憶完整呈現。籌備處成立迄今,將近兩年,至明年底,可完成280位政治受難者的口述歷史訪談;推動國內人權教育的紮根與普及則是我們第二重點要務。此外,人權館今(102)年,由政治受難者郭振純先生代表前往參訪日本姬百合博物館,並簽署合作同意書,並與韓國518紀念基金會進行長期合作,以建構跨國際合作平台。這次邀請德、加、智利三國人權博物館長前來景美園區,並結合由東吳大學主辦之「第四屆國際人權教育研討會」,讓45個國家,100多位不同領域人權專家學者參訪綠島、景美園區,更是與世界人權發展脈動接軌的重要開始。相信,這也是與會的各國人權學者專家們,大家為落實世界人權宣言而共同努力的目標。 主持人黃默教授致辭表示,本次很榮幸可以邀請到三位來自加拿大、德國、智利的人權相關博物館館長,與王逸群主任齊聚一堂,透過座談會的實際交流討論,分享人權博物館相互成長的寶貴經驗及各國人權議題,讓過去的這段悲痛的歷史記憶,得以保留下來,並藉由教育與學習,讓下一代子孫瞭解過去的歷史真相與前輩的努力,珍惜現在得來不易的自由和民主,勿再重蹈覆轍。 王逸群主任於簡報時談到,政治受難者前輩受難記憶的完整呈現,是臺灣進行「人權教育」工作的重要教材。籌備處除了今年已完成140位受難者口述歷史訪談,出版政治受難者與家屬親自撰寫的文集-《秋蟬的悲鳴》,今(102)年亦完成了鍾興福、涂南山、黃廣海、達飛等四位受難者的口述訪談影像紀錄片專輯。前述口述訪談史料與影像紀錄,就是過去歷史記憶的呈現,與我們人權教育的基礎磐石。 本次與會的三位館長除分享精彩的簡報內容及各國人權議題外,皆於會中表示,本次能來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參訪,並見到這麼多與會的臺灣政治受難者是很難得的經驗,對人權館這兩年來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其中,霍柏杜斯.肯納比館長(Dr. Hubertus Knabe)曾於民國99年參訪景美園區,4年後再次來到園區,對於本處進行的歷史場景復原工作及白色恐怖史料紀錄上所做的努力極力肯定。此外,他還於會中表示,「轉型正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使是在德國,也是經過許多問題的討論及反覆的思索,一步步走到現在,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質疑與定論,皆應在法治的基礎上進行,才是一個民主國家面對及評論過去歷史的態度,亦是人權表現的重要依據。 斯圖爾特.莫瑞館長(Dr. Stuart Murray)則表示,雖然目前許多國家包括加拿大(如當地原住民遭受迫害等)仍然有違反人權的情況發生,但期透過教育與實踐,讓人權的理念從內在萌芽,從自身做起,進而改變周遭的環境,讓下一代的世界更美好。加拿大人權博物館將於2014年9月於曼尼托巴省(Manitoba)開館,是第一個由公民參與籌備過程並專門致力於展示人權演進、榮耀和未來發展的博物館。
(2013-11-23/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