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衛學者公布臺東縣比臺北市平均餘命短8.5歲,引起社會關注。國民健康局在17日衛生署舉辦的「臺灣健康論壇」中,報告臺灣健康不平等狀況的分析與對策,提出了更詳盡的統計結果。國民健康局指出,與其他國家一樣,臺灣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與不同社經階層之間,也存在健康不平等的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不平等委員會的主席馬默爵士(Michael Marmot)稱之為「健康的社會落差」)(social gradient in health)。
不過,不像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健康不平等反而更加擴大,近年來臺灣的健康不平等問題已有縮小的趨勢,尤其是對醫療與公共衛生較敏感的項目,例如嬰兒死亡率、疫苗接種率、各項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率等,各縣市已達一致的高水準,縣市差距大幅縮小,但對於影響因素較複雜的平均餘命與總人口死亡率,想要完全消弭落差則還有很長的路和很多的挑戰,需要中央與地方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共同努力,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whole government approach)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health in all policies),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
國民健康局指出,臺北市與臺東縣死亡率與平均餘命的差距,主要來自於慢性病與事故傷害,臺東縣在菸、酒、檳榔、肥胖等慢性病危險因子的盛行率大大高於臺北市,但菸、酒、檳榔、肥胖等因素的背後,又有所謂「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在影響;教育或社經階層較高的民眾,這些因素的盛行率也較低;反之,受教育年數較低、收入較低者,這些因素的盛行率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