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虐7年增2倍 檢討社工質量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30日電)少子化的台灣,兒少受虐不減反增,7年內人數增加超過2倍,父母或養父母虐童事件頻傳,國內學者參考國外兒保經驗,建議提升社工人員的質與量,提早介入高風險家庭,保護兒童。
世界展望會今天舉辦「讓愛介入.跨越危機」兒童少年保護國際研討會,會中公布內政部兒童局相關資料顯示,受虐兒少人數從民國93到99年逐年升高,從7837人增加到1萬8454人。
資料顯示,25%到30%的受虐者是6歲以下學齡前幼兒。施虐者身分以父母或養父母的比率最高,大約每4個受虐兒少,就有1人是被最親近的人痛下毒手;最常見的施虐因素是缺乏親職教育、婚姻失調、酗酒或藥物濫用。
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指出,以上數據駁斥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俗諺,也打破「貧困家庭的孩子容易被施虐」的迷思,複雜多元的兒少保護問題,需要建構以「兒少為焦點、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社工服務模式。
美國紐約市兒童局副局長佛羅利(Janet LynnFlory)分享美國經驗,她指出,2006年時,美國有一名7歲女童在母親知情下遭繼父殺害,2010年初的3個月內,紐約發生12起2歲以下幼兒的凶殺案,促使當局採取一系列的親職教育及兒保社工的改革。
佛羅利指出,7歲女童被虐死事件發生後,兒保案件數量急劇增加,結果每名社工必須調查25個高風險家庭個案,工作量倍增,當局新招募的800名人力卻有1/4在1年內離職,後來在人員素質提升及調整工作負荷下,才恢復合理狀態。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詹火生指出,國內社工人才荒,服務品質也引起討論,建議政府可借鏡紐約,重新檢視人口與社工比例,且現行社工聘用是透過考試,缺乏面試評估,這是社工人力系統需要檢討之處。
(2011-3-30/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