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拼圖的最後一塊缺角
美國華府的歐胡會結束,儘管大陸有意把中美關係定位得更積極一點,美國還是認為簽署「第四公報」時候未到。在現實利益考量之外,中國的人權問題仍是最受挑戰的標的,這一缺角若不填補起來,「大國崛起」的拼圖還是不完整。
胡錦濤訪美收穫頗多,但還是被美國媒體追問人權問題,他坦承中國「發展人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算是出人意表,但他也強調,中國承認並尊重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卻也認為「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必須與各國國情相結合」。事實上,中國處理人權的最大問題,就是太強調「國情」,反而不問人權的「普遍性」。
人權問題其實點滴可改善,不必視如洪水猛獸。但中共太過戒懼,連任何一絲小小缺口都不肯放,於國家形象傷害反而更大。之前例如劉曉波事件,中共對諾貝爾獎關上大門,結果頒獎典禮上反而吸引全球目光集中於那張「空椅子」。同樣的,中國民運人士王丹日前申請赴港,希望追悼港人公認的民主鬥士司徒華,但至今仍在等待港府批准。這件事的結局,也會成為世人評論中國人權標準的一項指標。
如果王丹成行,將是他自六四民運流亡海外後首次入境香港、重返中國,意義非凡。中國給世人的人權印象,也將加分不少。王丹再三承諾不會讓港府為難,港府則從最初的反應不准,到後來中共國務院港澳辦表示「不會干預香港事務」,似乎有所轉機。此事在香港已鬧得沸沸揚揚,至今演變成:追悼司徒華事小,港府准不准王丹入境事大。這種「欲蓋彌彰」的場面,幾乎已是中國政府處理人權每次都會碰著的問題與困境,愈覺棘手,卻愈處理不好。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若沒有相稱的人權提升,仍不足以使中國成為世人尊敬的大國。經濟崛起之後,民主制度與人權已成中國最後、也是最大一塊等待填補的拼圖。誠如胡錦濤所說,「中國發展人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劉曉波去不了挪威,且看王丹能否入境香港。
(2011-1-26/聯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