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外就醫」 劉曉波案解套? 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落幕後,最讓北京感到棘手難解的議題,應屬如何處理仍在錦州監獄服刑的劉曉波案件。劉曉波案能否提請重審?或保外就醫?目前都可能是北京當局的政策選項,不過,如果處理失當,卻也可能再次傷及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形象與國家顏面。 大陸政治異議人士劉曉波因起草並發起連署《零八憲章》,遭致大陸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十一年徒刑,這項判決無論從行為認定與法條引用,都曾引起各國領袖的普遍關切,甚至大陸內部的維權律師也都認為嚴重傷害中國憲法所賦予的言論與出版自由。 然而,在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和平獎頒給身陷牢獄的劉曉波之後,該案件己不再只是法律案件或政治迫害事件,它已逐步上升至西方各國藉以關切中國民主人權議題的重要槓桿。中方究竟是讓劉曉波繼續監禁?或提請重審?或保外就醫?都將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國際壓力。 目前可以預料的是,基於國家主權與司法獨立判決等等理由,在十二月十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前,中國允許劉曉波提前出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本案提請重審的機會也不大,唯一機會,就是中共當局何時可能允許劉曉波「保外就醫」,回應外界要求釋放劉曉波的輿情。 其實,十餘年來,「保外就醫」始終是中共放逐政治犯的特有模式。從一九九七年讓民主人士魏京生以健康理由出國、一九九八年安排八九學運領袖王丹以「保外就醫」赴美、二○○五年同意新疆女首富熱比婭以「保外就醫」赴美,都是中共處理棘手案件的處理模式。 根據中共歷年放逐魏京生、王丹、熱比婭的經驗模式得知,「美國因素」在不同個案的處理過程,都曾扮演重要的推進作用。巧合的是,胡錦濤明年初即將赴美進行任內最正式的「國是訪問」,美中兩國在安排「歐胡峰會」行程之際,劉曉波案勢必將是美方關注的焦點。 當前的難題是,劉曉波強調只接受「無罪釋放」,絕不接受「保外就醫」。因此,即使中共有意讓他「保外就醫」,適時化解國際的壓力,但也得說服他接受安排。不過,從前述政治犯「保外就醫」模式研判,這也可能改變劉曉波的意志,最終接受「保外就醫」的安排。 (2010-10-21/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