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召開人權教育暨實務推動研討會
3日召開大專院校人權教育暨實務推動研討會,邀請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鄧衍森、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卓播英、助理教授邱太三等人專題演講,鄧衍森教授等人指出,人權是建構在尊重與互重的基礎上,所有人的尊嚴與權利應該是一律平等;人權是未來時代生活與生存重要課題。
亞洲大學學務處主辦的大專院校人權教育暨實務推動研討會,3日上午9時起在亞洲大學哈佛講堂舉行,來自校內外教職人員70多人與會,由亞洲大學學務長施能義主持;施能義學務長指出,教育部訂定的「大專校院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確實為各大專院校推動人權教育工作提供指引的方向,但在各指標具體落實上,還有待各校各自建立推動策略與特色做法。
「人權規範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尊嚴與價值!」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鄧衍森,以認識「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為題演講,他說,人權不是一般權利,也不是基本權,更不是利益問題,人權是人適當生存所必要的條件,是基本需要的問題;「人生而自由,所有人的尊嚴與權利一律平等!」這就是人權的內涵。
鄧衍森教授談到保障人權的方法,他指出,以尊重為先,確認人民的人權與基本自由的享有,是國家有積極作為的義務;其次,國家應保護任何人免於受到政府或其他人的侵犯或侵害;一旦人民的人權遭受干涉、妨礙、侵犯與侵害時,國家應挺身採取必要的救濟行為,並處罰行為人。
校園人權教育如何實施?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卓播英在「人權教育的推動棗略與實踐方法」專題演講中建議,各校應加強民族法治教育、人權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以及加強情境教育,近來,兩性平等教育更受到重視,尊重女性優先,女權也抬頭了,這是進步的觀念。
亞洲大學財法系助理教授邱太三接著以「人權教育推動經驗分享」為題演講,他說,我國人權發展的過程中,動員勘亂到解嚴期間,人權是受到壓抑的,解嚴後到總統直選時,人權才受到各方重視,兩次政黨輪替後,人權教育開始進入政策的討論與變革;「人權是未來時代生活與生存的重要課題!」,人權是普世價值,在國際間國情差異愈來愈小;前不久,國內掀起廢除死刑的爭議,更受到國際人權組織的重視,此一議題未來還是有討論的空間。
(2010-06-08 / 中央通訊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