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人權藝術季開幕 擬囚蠟像 見到《不自由中的自由》 四十坪大的寢室,曾經擁擠的同時塞進一六○個政治犯。綠島新生訓導處重建房舍,以擬真人的蠟像營造出當年監獄情景,在寢室內設立六十多個蠟像,重現當時監獄內的生活情景,相當撼動人心。 文建會為了活化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將五○年代囚禁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等於是當年的勞動集中營,改建為更活潑展示區。文建會委託雕塑家林建成,參考當時老照片製作擬真人蠟像,放在這區。每個政治受難者或坐或臥,有的正在如廁,姿態表情完全不同,取名為《不自由中的自由》。 政治犯每天行動受到控制,只有在晚點名後、熄燈號前,鐵柵門一關後會有一個小時,可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拉琴、下棋、看書等。在不到四十坪大「寢室區」,可住一二○至一五○人,最多曾擠進一六○人,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前段有官兵幹部房間,後段是廁所。 「這樣的日子夠了,希望恐怖不要再來。」兩次進出綠島、青年及壯年都在牢裡度過的八十一歲老人陳明忠,與同樣也是政治犯妻子馮守娥,十五日出席「綠島人權藝術季」開幕,不勝唏噓。 陳明忠廿二歲時被關,結婚後十一年又被抓,兩次進出綠島共坐廿一年牢。他說,「我們一生算是完了,希望子孫不要再有這種白色恐怖。」 曾在綠島坐牢的受難者陳孟和,對這次園區重建有重要貢獻,他以八十高齡,根據當年拍攝的照片繪製重建圖,新生訓導處才得以恢復當年樣態。 一年一度「綠島人權藝術季」昨天開幕,推出以「尋找風中的名字」為題的系列展覽及活動。藝術季命名為「尋找風中的名字」,《風中的名字》是七○年代受難者陳武鎮的油畫名稱,色調沈鬱,畫面是揚起的風,風裡嵌著受難者名字。 (2010-05-16 /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