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以對外勞更好一點
台灣社會有多需要外勞,看看近日兩則新聞就可知大概。一是有關老人照護,消基會一項調查發現,安養院裡近七成照護者是外籍看護工,且工作吃重,有些地方一名看護工平均要照顧近十名老人。另一則有關自由貿易港區計畫,為吸引台商回流,行政院長吳敦義說可以考慮讓外勞工資與國內基本工資脫勾,使投資條件更具誘因。
這兩則新聞的主角都不是外勞,卻意外揭露了外勞與台灣人民生活的關聯。安養院的新聞,消基會調查的主旨應是為顯示老人照護現況的不理想,因為依老人機構設立規定,外籍看護不得超過服務人員的二分之一。但現在不僅是安養機構強烈依賴外籍看護,一般家庭、乃至醫院裡的長期住院病人,極高比例都是由外傭在看護。外傭推著坐輪椅的老人在公園曬太陽,在地下街群聚聊天,是一般民眾不陌生的景象。
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一般雙薪家庭則因缺乏幫手而不敢多生小孩,對外勞和外傭確實需求殷切。但政策上,在「保護本國勞工」的前提下,政府引進外勞只想俗擱大碗。吳揆要相關單位研議將外勞工資壓低至基本工資以下,就是這種心態反映。勞委會及全國產業工會都反對,表面理由是說本勞、外勞不同酬會違反國際勞動人權,但恐怕更擔心的是將使本地勞工薪資受拖累。台灣欲吸引「連鯨魚都回流」,往繼續壓低外勞工資的方向去動腦筋,希望相關官員要先對2005年高捷外勞「暴動」案的教訓謹記在心。那起事件將台灣的外勞受虐景象曝光於國際社會,使台灣形象受損。外勞政策實在不宜在勞動條件上繼續苛刻。
在台灣的外勞外傭、甚至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處境如何,法律條件和社會互動冷暖如何,官員和民眾心知肚明,也早有各種評論和反省建言。馬政府強調人權,強調族群平等,強調保護弱勢,說來冠冕堂皇;但在吸引台商回流這種經濟議題之前,是否維護資本家利益更甚於勞工人權,一下子就考驗出施政的道德高度。台灣實在應該對外勞更好一點!
(2010-04-17/ 聯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