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聯絡我們
 
‧人權新知
 
‧世界人權宣言
 
高雄國際人權宣言
 
‧人權影音資料館藏
 
‧人權圖書資料館藏
 
動新聞引爭議 學者:描述犯罪細節侵人權

壹傳媒網路新聞「動新聞」內容引發各界關切,傳播學者認為偏重犯罪和事故過程的細節描述,不但侵犯人權且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建議數位匯流法規儘速立法,以便有法可管。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表示,「動新聞」本身是描述新聞很好的工具;而「模擬」新聞也不是不能使用,特別是它運用在醫療、科技新聞上,有助讀者迅速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是值得肯定的。

但劉昌德認為,壹傳媒的「動新聞」偏重在社會案件上,尤其是對犯罪和事故新聞的細節,描繪過於詳盡,反而造成對當事人人權的侵害。

劉昌德舉例說,動新聞不斷描寫虐兒案中的受害兒童受害過程,對受害者和家屬造成二度傷害。劉昌德說,雖然這些新聞是根據警方的調查結果報導,但它忽略了「人權」。

他說,除了受害者的人權,加害人和當事人,以及所謂的「嫌犯」人權也應顧及。特別是在法院未定罪之前,「動新聞」卻不斷根據嫌疑人照片製作動畫,根本無視嫌疑人人權。

而相對於對人權的侵犯,劉昌德表示,羶色腥和暴力問題反倒是其次的問題,但這並不是說這方面的問題並不嚴重,只是人權、隱私權更為重要。至於要如何解決這種亂象,他認為,唯有靠業者自律來自我要求。

他說,新聞應該是提供資訊,告訴閱聽大眾如何避免發生新聞事件中遭遇的事;此外,媒體也不該將全力放在這類新聞上。劉昌德同時身兼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他表示,媒改社、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等團體26日將到蘋果日報抗議,表達對「動新聞」的不滿。

此外,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主任賴祥蔚表示,動新聞形式上是新聞,又像一般動畫,界線十分模糊。由於它在網路上、手機上呈現,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無「法」可管,凸顯了傳統傳播法規無法因應數位匯流的窘況。

賴祥蔚說,預料新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愈來愈多的新媒體形式應運而生,傳統的傳播法規勢必不敷使用;與其呼籲NCC發揮作用,不如立法院儘速制訂數位匯流相關法規。

(2009-11-24日電/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
 
  2009 2010 2011 2012
 
11/14:只有解決人權才能解決貧困
11/16:李潔明妙計拉下王昇
11/20:國際特赦組織理事人權專題演講(中文翻譯)
11/23:城鄉差異下的兒童人權
11/24:社論-快速亂判,還不如不判
11/24:念美麗島30年,發起火炬集會
11/24:動新聞引爭議 學者:描述犯罪細節侵人權
11/24:推展企業社會責任,提升勞工權益
11/24:關懷兒童人權影展頒獎 敦化國小老師獲獎
11/24:2008仇恨犯罪7783宗 激增
 

人權學堂 ∣Human Rights Learning Studio

位置:高雄捷運O5/R10美麗島穹頂大廳方向往出口9
Position: Kaohsiung MRT 05/R10 Formosa Boulevard Hall Exit 9
郵寄地址:81249高雄市小港區大業北路436號
Address: No. 436, Daye North Rd. Siaogang Dist., Kaohsiung City 81249, Taiwan
電話Tel:886-7-2357559∣傳真Fax:886-7-2351129
Email: hr-learning@ouk.edu.tw